相信各位鏟屎官都有發現,貓皇的聲音很難分類,有部分原因是我們以為的同一種聲音,實際上卻是兩種或是僅是聲音的變體,另一部分原因是每個貓皇的聲音都又不太一樣。還有就是貓皇的品種差異也加劇了我們辨別聲音的複雜度。
與貓皇向鏟屎官發出的熟悉聲音相比,貓皇之間聽到的聲音低得令人驚訝。事實上,除了貓皇與鏟屎官之間的關係之外,其他貓咪叫聲意思不外乎,激動(打架)、交配以及母嬰相遇。
所以,貓皇基本上除了跟鏟屎官下達命令之外,是,不,喜,歡,聊,天,的!!!!
大多數的攻擊性和防禦性聲音都是緊張的聲音,也就是貓生氣叫聲,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貓皇可能會繃緊整個身體以準備戰鬥。緊繃的喉嚨會造成貓皇在打架時經常流口水,或是必須不斷地中斷叫聲來吞一下口水。目的就是要對手走開不要過來。
依照貓叫聲分析,由較低音頻的「咆哮聲(咕嚕!咕嚕!) 」和「長的嚎叫(喲~喲~)聲」,就可以分辨發出聲音的貓皇體型大小以及強壯程度。
而突然的提高音量與類似痛苦的尖叫聲,目的是要嚇唬對手,讓對手驚嚇一下,突然跌倒也說不一定,然後貓皇就能不戰而勝。
雌貓和雄貓在交配時也會發出聲音,而且聲音的強度也很高,是吸引貓的聲音,目的是要告訴附近的對手,別來打斷,另一方面也傳達「貓皇可是年輕力壯呢!」的訊息給伴侶。
這時候貓的叫聲怪怪的,主人可能會一頭霧水,這個貓咪交配時常聽到的獨特「長聲的嚎叫(喲~喲~)」以及「蜜絲蜜絲」的聲音,其實也不是交配季節才有,而且雄貓雌貓都可以發出這樣的聲音!
小於三週齡的幼貓叫聲僅限於防禦性「嘶畢聲」、「呼嚕聲」以及聲音特徵與成年貓相似的「喵喵聲」。當小貓在孤立無援、受凍或被困(例如被媽媽壓在身體下面)的時候,就會發出特有的「喵喵聲」。小貓尤其是遇到寒冷時的叫聲最高亢悽慘,這樣的悽慘聲音也在小貓四週齡時,自己能夠調節體溫的時候,就不再聽見。
受困時的呼叫與被孤立時的音調相似,但持續時間明顯更長,而且被孤立時的呼叫通常最大聲。也因為這樣,貓媽媽可以由聲音區別小貓的狀況,並做出適當的反應。
「呼嚕聲」其實是貓皇之間很常發出的聲音,而且成貓發出這個聲音的用意與功能尚不完全清楚。我們只知道這個聲音怎麼被發出來的。「呼嚕聲」是在吸氣和呼氣過程中產生的,除了在呼吸循環各階段之間的過渡時短暫停頓外,其他時候是連續發出聲音的,所以聽起來好像是連續發聲沒有中斷。
聲音是由聲門突然閉合併釋放時產生的,而聲門閉合後又打開,導致聲帶突然分離,從而產生聲音。移動聲門的喉部肌肉由自由運行的神經振盪器驅動,產生收縮週期,每30至40毫秒釋放一次。
一般認為「呼嚕聲」應該是代表「貓皇很高興」,但是,其實在很多狀況下貓皇都會發出「呼嚕聲」,其中大多數狀況是貓皇與其他鏟屎官或是另一隻貓之間的接觸時所發出。小貓幾乎是一出生就知道怎麼發出「呼嚕聲」,而且主要是在喝奶的時候,也許是傳達給貓媽媽,「我還要喝,我還要喝」的訊息也說不一定。成年貓皇在與熟悉的伴侶接觸時,以及在無生命物體的觸覺刺激下(例如滾動或摩擦時)可能會發出「呼嚕聲」。
貓皇肚子餓的時候也會發出與一般狀況不同的「呼嚕聲」,這樣的「呼嚕聲」是貓皇改編特地為鏟屎官所發出的「命令」,讓鏟屎官難以忽視。改編的「呼嚕聲」也包含了貓皇劇烈疼痛時有時會意外發出的「嘶啞聲」。
因為鏟屎官的積極回應貓皇所需,所以這類的「呼嚕聲」也無形中變成貓皇操控鏟屎官的訊號。
除了發出「呼嚕聲」(或嗚嗚聲)外,貓主子與鏟屎官之間的互動中最常聽見的聲音就是「喵喵聲」。這個聲音卻在貓皇之間很少聽見(就說貓皇不聊天啊),所以這個「喵喵聲」是一種用來引起鏟屎官關注的有效手段,也很可能是馴化的產物。
會發出「喵喵聲」其實是鏟屎官主導的行為,因為家貓比野生貓咪(還生活在野地裡的家貓祖先後代)相比,家貓會產生更短,音調更高的貓叫聲。家貓的這種不同的「喵喵聲」被認為比亞非野貓聽起來更令鏟屎官們身心愉快。即便是家裡沒有貓皇或是沒有養貓經驗的人們,也會覺得「喵喵聲」特別悅耳。
研究也發現,鏟屎官遇到不是自己的貓皇,也很難精準辨識不同的聲音,也就是說,自己的貓皇只說自己專屬鏟屎官懂的話,鏟屎官也漸漸只聽得懂家裡的貓皇語言。
這一點很特別,因為鏟屎官與貓皇的連結是宇宙獨一無二的!而且需要用心去培養出來的!